Sections
Text Area

新常態—疫情下的行為變化


Left Column
Text Area

Right Column
Text Area

為要了解COVID-19如何改變人的行為和價值觀,我們從多媒體網絡上收集大量資訊及進行分析,並彙編了《新習慣和價值觀念清單》,觀察香港公眾和在不同機構中所出現的價值觀和行為變化,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UN SDG)下的各項目標和子目標作出對應。


本《清單》是香港科技大學環境研究所(IENV)及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學部(ENVR),在香港何鴻毅家族基金會支持下進行的研究的一部分,旨在了解大流行期間香港人的行為和價值觀發生了什麼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對可持續發展和環境破壞後的復原力有何影響。 這些變化按照與香港 COVID-19 情況的相關性進行排名。 此《清單》有助我們就著與可持續發展目標關鍵指標相關的習慣驅動行為模式制訂基線數據的工作,亦有助我們準備一連串的(1)審議指南/簡報資料,以及大型民調的訪問及討論材料(2)。

我們在彙編《清單》的過程中發現,在75 個最終排名中位列前15 名的,主要來自四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DG3(良好健康和福祉)、SDG8(體面工作和經濟増長)、SDG1(無貧窮)和SDG10(減少不平等)。 這些可持續發展目標反映了這場流行病對人類健康、本地和全球經濟的影響,以及對弱勢和受歧視社區的不成比例的影響。 以下是供我們反思和進一步調查的一些關鍵觀察(「新常態」)。

下載《清單》(只有英文)

Text Area

10大行為轉變


Left Column
Text Area

Right Column
Text Area

1. 衛生習慣與相關的廢物有所增加

相關之可持續發展目標:#3

自2019冠狀病毒病爆發,衛生指引嚴格要求民眾必須在公共場所配戴口罩。很多民眾表示,消毒已經從一種習慣行為躍升至一個不可或缺的生活步驟,他們會經常消毒雙手、隨身物品、及周遭環境等。此外,疫情下產生的廢物量極為龐大(如一次性口罩和其他個人/公共消毒劑)。我們必須慎重思考這些額外廢物所帶來的管理問題,致力在現有的廢物管理框架中融合新政策。

來源: Tatler

Left Column
Text Area

Right Column
Text Area

2. 外賣訂單與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袋用量有所增加

相關之可持續發展目標:#8, #11, #12 

在2019冠狀病毒病下,人們紛紛保持社交距離,導致外賣和送餐數量遞增。同時,香港每周處理的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袋超出了1 億件。在這個改變的契機,我們可怎樣鼓勵市民多使用自攜環保袋 (BYOB) 以及環保餐具? 

asian-food-boxes-plastic-bags-delivered-customer-home-by-delivery-man-orange-uniform_8087-4348來源: HKFP

Left Column
Text Area

Right Column
Text Area

3. 減少消閒性旅遊

相關之可持續發展目標:#3

在過去1.5年間,消閒性旅遊因為嚴格的入境隔離措施而顯著下降,旅遊業經歷前所未有的衝擊。在2019 - 2020年疫情期間,香港抵境數字由5590萬降至疫的357萬,為這個旅遊勝地錄得36年新低。這般重大衝擊大幅改變了旅遊業及相關行業的經營生態,同時導致資本大量轉向儲蓄和其他消費渠道。

The Cathay Pacific Group welcomed the extra cash. Photo: Winson Wong來源: SCMP

Left Column
Text Area

Right Column
Text Area

4. 減少私人消費

相關之可持續發展目標:#8

疫情下,港人減少私人消費以維持儲蓄。尤其在2020年間,大部分人留在家中工作或學習;公共場所長時間關閉之餘,人們亦毋需出門,減少了非必要消費。另一邊廂,疫情重創不同行業(例如旅遊及款待業),全球經濟停擺。在這背景下,人們傾向未雨綢繆、增加儲蓄以應對與工作相關的不確定性。

Private expenditure has been on the rise since the start of the year. Photo: K. Y. Cheng來源: SCMP

Left Column
Text Area

Right Column
Text Area

5. 塑膠用量有所增加

相關之可持續發展目標:#12, #18 

當全天禁止堂食時,全港的塑料使用量增加了 50%。為減少塑料用量,一些餐廳開始在回收工作以外尋求改變。例如,他們會選用對環境友好的物料,供應可降解飲料容器和餐具。同時,大部分店鋪亦推出更多環保措施,包括停止供應吸管、提供自帶容器折扣等。

Left Column
Text Area

Right Column
Text Area

6. 在線學習意欲下降

相關之可持續發展目標:#4 

在面授課堂轉為線上授課期間,學生普遍認為在線學習的體驗低於平均水平、學習滿意度低。 此外,部分貧困學生甚至因為缺乏相關科技產品/服務(例如計算機、平板電腦或快速固網寬頻)而無法完全跟上在線課堂的進度。與此同時,在線上授課的政策下,90% 的教師表示他們的課堂無法跟上既有進度。

Left Column
Text Area

Right Column
Text Area

7. 家庭負擔和壓力有所增加

相關之可持續發展目標:#10, #4 

在2019冠狀病毒病下,家庭責任因爲停課而大幅增加,導致不少女性需要在既有的工作外承受額外壓力。另外,家庭傭工亦表示他們工作過度,情況在雇主留家工作和學習期間尤其嚴重。

Illustration by Lau Ka-kuen來源: SCMP

Left Column
Text Area

Right Column
Text Area

8. 焦慮和抑鬱有所增加

相關之可持續發展目標:#3 

與 2016 年和 2017 年相比,在 2019冠狀病毒病爆發期間,市民的壓力水平、焦慮患病率和抑鬱症狀急劇增加。 這或與防止病毒傳播的必要社會距離和隔離措施有關。 此外,隨著公共場所關閉、大型聚會停辦及出國旅遊限制,人們與朋友和家人相隔,或感到非常孤獨和疏離。

來源: KFF

Left Column
Text Area

Right Column
Text Area

9. 線上商業活動有所增加

相關之可持續發展目標:#8 

香港本地企業在網上維持營運:即使實體店關閉,許多網上網站仍然正常運作(萬寧、屈臣氏、耐克等零售店都改為網上平台)。 隨著貿易、活動籌劃等一連串商業活動改以線上運作,大型商業機構被迫以新的商業模式重新調整他們的供應鏈、生態系統、流程、產品與技術戰略,,以滿足新的全球市場。

在消費者方面,疫情期間的網上購物增加。這是因為網上購物更方便,而且相比起實體購物,網上有許多折扣和促銷活動。

Online shopping has taken off during the pandemic. Small businesses that have shifted their focus online have benefited immensely. Photo: Shutterstock來源: SCMP

Left Column
Text Area

Right Column
Text Area

10. 露宿街上的人數有所增加

相關之可持續發展目標:#11, #1

露宿街頭的人數因為失業率上升而有所增加。另外,本土餐飲服務因為防疫措施暫時24小時關閉,引致部分人無家可歸。

Homeless來源: HKFP